铁骨藏禅意 奇崛见真淳 张瑞图小楷《王无功答冯子华书》册页赏析
晚明书坛革新浪潮中,张瑞图以"离经叛道"的笔法独树一帜,与董其昌等并称"晚明四家"。他作于崇祯六年(1633)的《小楷王无功答冯子华书》册,以洒金笺本为载体,23.5×14.6厘米的规制共15开,既见其晚年书法的成熟蜕变,更藏着历经宦海沉浮后的人生况味,是小楷
晚明书坛革新浪潮中,张瑞图以"离经叛道"的笔法独树一帜,与董其昌等并称"晚明四家"。他作于崇祯六年(1633)的《小楷王无功答冯子华书》册,以洒金笺本为载体,23.5×14.6厘米的规制共15开,既见其晚年书法的成熟蜕变,更藏着历经宦海沉浮后的人生况味,是小楷
沈先生在65岁时创作的“细笔标准楷书”《孙蕉轩九十大寿册页》以出类拔萃的书写水平和独具个性的风格,其水平跨过了清代的众多书家和明代的众多书家,气息直接与宋朝著名的“宋四家”相提现并论。
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珍中,明代书画家姚绶的《夜行诗》册页堪称文人书法的典范之作。这本纸本楷草书册页每页仅24.1×10.3cm,虽形制小巧却意境开阔,三开篇幅浓缩了书家五十三年的艺术积淀,将晋唐法度与文人意趣完美融合。
当卢中南以精湛的楷书演绎明代项穆《书法雅言·品格》时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笔墨的精妙,更是书法理论与书法艺术的一次跨时空对话。这组册页在书风传承、文本价值与当代意义上,皆有可圈可点之处。
在夜色和黎明之间,泰山一千五百多米的山巅上,站着黑压压的人,大家都在等待东方天际的奇幻变化。随着光线的略微变化,逐渐可以看清,原先以为是黝黑山石的地方也是密密麻麻的人群。
文徵明,作为明代书画大家,诗、文、书、画无一不精,与沈周、唐寅、仇英并称“吴门四家” 。他的行书风格独特,早年取法苏轼、黄庭坚,中期转向赵孟頫、智永,晚年上溯晋唐,最终形成了温润秀劲、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的“文氏行书”风格。
在书法史上,文徵明的名字总与“温润儒雅”“老而弥坚”挂钩,多数人熟知他晚年炉火纯青的行书与小楷,却鲜少能见其早年笔墨的锋芒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《致四叔公、五叔公札》册页,恰好为我们揭开了这位书法大师青年时期的创作面貌——纵23cm、横12.3cm的纸本之上,1
在明代书法的灿烂星空中,文徵明无疑是一颗耀眼的巨星。他的书法风格独特,功力深厚,在行书、楷书、草书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。今天,让我们一同走进文徵明的《滕王阁记》行草册页(苏州艺石斋藏本),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。